AI输入法越来越聪明,但我们打字反而变慢了
这两年很多人都换上了所谓“AI输入法”,不管是手机端还是电脑端,只要一打字,推荐词组就像开了外挂一样飞快弹出。一开始你觉得自己成了效率高手,几乎不用动脑,AI就能帮你预测下一句。但用久了你可能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:你打字的速度反而慢下来了。
这不是错觉。
传统输入法依赖的是人的打字习惯和词库积累,但AI输入法不一样,它会试图“揣测”你的表达意图,自动补全句子、联想上下文,有时候甚至在你只敲了两个字母的时候就把整句话“写完”了。问题是,这种“提前写好”的感觉,反而让你开始犹豫——“它给的建议是不是我想说的?”、“要不要选它给的句子,还是自己打?”
你本来是直接表达的动作,现在变成了“选择+判断”的过程。每一个AI提示都在干扰你的节奏。你脑子还没转到那一层,它已经跳出一句“看起来很高级但不太像你”的话。你要么删掉重来,要么改个说法,要么干脆照搬——但照搬之后又觉得不太对劲,还得回去润色。于是本来3秒钟能打完的句子,现在要反复确认、来回修改,反而更慢。
更重要的是,AI输入法正在逐渐“统一语言”。它推荐的句子往往是那种“高频词组+通用语境”,就像套话工厂。用得多了你会发现,你的语言风格正在被拉平。你说话越来越像一个“精修版模板人”,不是你不想有个性,而是系统总在用“看起来更对的句子”干扰你本来的说法。
在工作场景里,这种问题更明显。AI输入法往往推荐的是“客气、准确、格式感强”的句式,比如“请您确认”、“如有不便敬请谅解”、“附件已上传请查收”等。你确实节省了打字时间,但整篇文案像是模板拼出来的,既没有温度,也没有辨识度。尤其在自媒体、社交发言、写邮件这类需要“人味”的表达中,AI输入法的风格统一其实是一种无形的自我消耗。
你不再思考你要说什么,而是在筛选它给你什么。
当然,它不是没用。比如在打专业术语、写公文、填表格、引用标准表述时,它的智能补全、语义预测的确能提升效率。但当你需要思考、创造、个性表达时,AI输入法反而会变成一个“干扰选项池”。你不是慢在输入,而是慢在“不断权衡选择”。
更别提,有些AI输入法还悄悄采集数据、上传词库、同步习惯,虽然说是“为你定制”,但终归让人有种“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读懂太多”的不适感。
打字这件事,看起来微不足道,但它是我们最频繁的自我表达动作之一。如果连这个环节都被“预测与替代”填满,我们的表达自由其实也会一点点被侵蚀。
AI输入法越聪明,打字过程就越不是“你在说”,而是“你在接受它怎么说”。
所以,也许效率提升的前提,不应该是“让AI来替你说”,而是“让你自己说得更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