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分钟奇迹”不是功效?宝洁玩文字游戏,洗发水要检测智商了?
宝洁文字游戏曝光:洗头3分钟变“奇迹”?其实就是商标套路而已
你以为“3分钟见奇迹”是效果,结果它只是个名字。
没错,“潘婷三分钟奇迹”不是宣传洗发水的效果,而是个商标。
根据近日媒体报道,**宝洁公司将“三分钟奇迹”注册为商标,但并不是产品功效说明。**也就是说,你洗头洗了三分钟,还真别以为会有什么奇迹——人家只是给产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。
更狠的是,宝洁还申请了“分钟奇迹”“3分钟奇迹”“3秒奇迹”等一系列商标,虽然大多被驳回,但这套路已经让不少消费者上了当。
洗发水叫“三分钟奇迹”,牙膏叫“炫白LUXE”,再加个“3D”,你就觉得高级了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它们到底是名字,还是功效?
说白了,这是企业在玩“文字商标擦边球”。
你站在货架前看到“潘婷三分钟奇迹”,第一反应是不是:哇,这洗发水好厉害,洗三分钟就能见奇效?
别傻了,产品背后明明白白写着:潘婷三分钟奇迹是注册商标,并不代表具体功效。
只不过,这行字藏在背面的小角落里,普通消费者哪会去注意?
这就是企业营销最惯用的套路之一:打“认知差”战。
- 把品牌名设计成功效名
- 把商标伪装成产品功能
- 把语言暗示混淆成事实表达
你以为它在卖“奇迹”,它其实只是在卖“想象”。
不仅是潘婷,宝洁旗下的其他产品也玩得不亦乐乎。
比如佳洁士的“3D炫白LUXE”系列牙膏——
听名字像极了护肤品,什么“LUXE”(奢华)、“炫白”(瞬间亮白)、“3D”(多维美白)……
一整套词下来,感觉自己牙齿能发光。
但实际上呢?这些词都是注册商标,用来营造“科技感+高级感”的品牌氛围,而不是经过权威验证的功效。
这就是商业语言的魔法——洗白、炫白、奇迹、深层、美肌、逆龄……全是包装词汇,一不留神你就信了。
你在意的是效果,他们卖的是概念。
有人可能说:这不违法啊,都是商标,愿者上钩。
是的,从法律上来看,注册商标本身没毛病,企业有权利使用。
但问题是,你是不是借“商标”名义,搞“功效”误导?
潘婷的产品说明中并未明确强调“三分钟一定见效”,但从命名到包装再到宣传语,全都是在引导消费者脑补:“只要三分钟,我的发质就能变好!”
这是典型的“半真半假诱导营销”——
既不明说,也不否认,让你误以为“名字=效果”,从而下单购买。
而你买完以后用不上效果,想退货?没门,人家又没说三分钟真有奇迹。
消费者成了最憋屈的角色:被误导了,还要自我反省是不是理解能力不行。
这事说白了,就是一场“信息不对等”的文字游戏。
企业玩的是字眼,消费者赌的是信任。
一边是跨国巨头团队精心设计的“命名陷阱”,一边是普通人在货架前十秒钟的选择焦虑。
我们来设想个对话场景:
A:哇,这瓶叫“三分钟奇迹”,是不是很有效?
B:对啊,我朋友也说好用,三分钟就能顺滑柔亮。
这句话里没有一句是事实,但被品牌暗示过后,它就像真的一样。
你以为你在“尝试新产品”,实际上你是在被“语言营销”洗脑。
更吊诡的是,这类商标游戏早就屡见不鲜。
- 护肤品里的“玻色因”听着像药,其实只是成分提取物;
- 食品里的“0糖0脂”用的是“代糖+调香剂”的文字缝隙;
- 保健品里的“辅助降血脂”被印得像“降血脂药”,但不能宣称治疗……
从日化品、保健品到洗护美妆,这种**“你以为是功效,其实只是名字”的套路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。**
消费者其实心里有数,但总是挡不住“包装诱导+心理暗示”的双重打击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“三分钟奇迹”明明就是个商标,依然能火这么多年——“奇迹”两个字,比功效测试还好使。
那监管部门为什么不出手?
事实上,只要企业在包装上标明“该词为注册商标”,就基本不会构成违法宣传。
这是一个灰色地带——“不构成虚假宣传”,但明显带有误导性。
所以企业可以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们没有承诺效果呀,您是误解了。”
甚至,他们还会反手申请更多商标保护,比如“3秒奇迹”“1分钟焕新”“秒白”等等——把你所有可能联想到“有效”的词,统统注册成商标,堵死你其他品牌的想象空间。
简直把“误导+垄断+营销”的组合拳打到极致。
话说回来,你有没有被这类“名字当效果”的套路坑过?
你以为买的是能改变发质的洗发水,结果只是买了一个名字响亮的“普通护发素”;你以为牙齿能“3D炫白”,结果还是那个黄牙,连滤镜都救不了。
这些名字,设计的不是功能,而是期待。
而期待这东西,一旦被消费完,就不值钱了。
潘婷三分钟奇迹的新闻被曝光,说明消费者开始觉醒,不再为“词语的糖衣炮弹”买单。
也许下次看到产品名里有“奇迹”“神器”“闪亮”等字眼的时候,你会多问一句:
“这是功效,还是商标?”
你用过“三分钟奇迹”洗发水吗?你当时是不是也以为它真的“三分钟”就能搞定干枯毛躁?
你还遇到过哪些商标玩成功效、让你“误会一场”的产品?来评论区分享下,说不定你的经历能给别人提个醒。
别让这些“奇迹”,再忽悠到下一个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