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00通用汉字学习系列讲座(第034讲)
[表声母字]剌
[正音]标准音读là和lá。多音字。
一级表声汉字。三级组字汉字。
由剌组成的合体字只表声。或左右结构,在右,如喇、蝲;或半包围结构,在右下,如癞。
[辨形]左右结构,九画。会意字,从束从刀。
书写时注意剌和刺的字形区分:剌,木字中间是个“囗”;刺,木字中间是个“冂”。
[释义](一)本义是违背、悖逆。音读là。形容词。如剌戾、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“故文剌于俗,不合于众。”注:《说文解字·束部》:“剌,戾。” 束,会意字,从木,从口。口,音读wěi,似用绳索将木捆起来;刀,是要将其割断。一个是要“囗(捆绑)”,一个要用刀强力割断,“束”和“刂(刀)”两者放在一起就表示相悖、乖戾之意。之后,由此又引申出割断之意,音读lá。今通常写作“拉”。
(二)音读lá 同“拉”,割。今通常写作“拉”。
由剌作为偏旁组成的汉字多与辛辣、不平义有关。
[从声子字]喇瘌蝲辣鯻 赖(计6字)
喇
[正音]标准音读lǎ、lā和lá。多音字。
[辨形]左右结构,十一画。 形声字,从口,剌表声。
[释义](一)本义是言急。音读lǎ。注:《玉篇.口部》:“喇,言急。”
○喇叭。名词。一种铜制管乐器,上细下粗,末端口部呈圆形张开,可以扩大音量◇吹起小喇叭。注:喇叭,原指军队吹器,俗称号筒。军中无缓事,从言急取义。◎有扩音作用的形状像喇叭的东西◇汽车喇叭。◎比喻人的声音高而尖细◇人送她外号“小喇叭”。注:取人的声音与喇叭的声音相似之意。
喇嘛,藏语音译词。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。汉族常把蒙、藏传佛教僧人统称为喇嘛。注:“喇嘛”的“嘛”读轻声。
(二)音读lā,状声词。呼喇,同“呼啦”;哇喇,同“哇啦”。注:今通常写作“呼啦”、“哇啦”。
(三)音读lá,名词。哈喇子,流出来的口水。注:此音用于口语。
瘌
[正音]标准音读là。
[辨形]左右结构,十四画。 形声字,从疒,剌表声。
[释义]用作“瘌痢”。名词。也作鬎鬁,指黄廯。注:瘌,本义是疼痛。《说文解字·疒部》:“瘌,楚人谓药毒曰痛瘌。”由疼痛引申为瘙痒,都由疾病所致。一般北方叫癣,南方叫瘌痢。“瘌痢”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只关注别人外貌或性格缺陷却无视自身问题的人。今规范用“瘌痢”。
[辨析]“瘌痢”和“剌戾”
前者是名词,指一种病。后者是形容词,指不合众人的行为。
蝲
[正音]标准音读là。注:不读lá。
[辨形]左右结构,十五画。形声字,从虫,剌表声。
[释义]用作“蝲蛄”。名词。甲壳动物。也用作“蝲蝲蛄”。名词。是一种昆虫。今规范写作“拉拉蛄”。注:蝲蛄和蝲蝲蛄(拉拉蛄)不是一种东西,注意区分。
(鯻)
[正音]标准音读là。
[辨形]是正字。鯻是的繁体字。,左右结构,十七画。 形声字,从鱼,剌表声。
[释义]一种海鱼。多制成咸干品,也可鲜食。
辣(辢)
[正音]标准读音là。
[辨形]辣是正字。辢是辣的异体字。辣,左右结构,十四画。会意形声字,从辛从束,也可作“剌”省“刂”表声。似姜、蒜等刺激性的味道。注:辛,姜、蒜的味道;束,捆绑;增加辛味就是辣。辛辣,古分今合,都用辣。若有别,则辛,重在外,熏人;辣,重在内,辣己,即己知人否。
[释义]本义指像葁、蒜等有刺激性的一种味道。
○形容词。辛味的◇这道菜太辣了。
○动词。辣味刺激◇辣眼睛。
○形容词。狠毒;凶悍◇辣手|心狠手辣|毒辣。注:比喻义。取手段如辣味刺人之意。
[辨析]“辣手”和“棘手”
当表示“事情难办”义时,形容词,两者同,可通用。
“辣手”还表示毒辣的手段,作名词,如:下辣手。如果作形容词,还表示手段的厉害或毒辣,如:辣神探。此义为方言用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