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后网上买东西这样搜,价格省一半
网购同一件商品,不同账号搜出来价格差几十块,大数据杀熟这把刀扎得人心窝子疼。
掌握关键词替换只是基础操作,真正想破局,得把平台算法按在地上摩擦。
平台早把用户摸透了。
点外卖勤快的,价格悄悄涨两元;酒店搜得越频繁,房费跳得越高。
靠几个“土味关键词”就想省钱?
太小看平台的套路了。
人家连你手机倾角、打字速度都记着,判断你急不急。
有用户用四部手机测瑞幸咖啡,结果刷出三种价格,老用户硬生生多掏五块。
别慌,高手早摸索出组合拳。
第一招叫“乱拳打死老师傅”——想买筷子?
先搜十分钟咖啡机加宠物推车,把用户画像搅成浆糊。
定期卸载重装APP,伪装新用户吃优惠券。
第二招“狡兔三窟”: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开都是基操,同一平台的小程序、网页版、APP三个入口价格都不同。
网友亲测,某品牌吹风机APP卖429,小程序新人券后只要389。
更狠的是主动给平台“喂假数据”。
天天领签到红包,把账号养成“抠门人设”;下单前故意给竞品刷五星好评;用虚拟号码注册小号,专薅首单福利。
有人连手机都“洗脑”——在评论区狂刷“太贵了”“等降价”,硬让算法推荐半价同款。
这些操作真有用?
有消费者关掉定位、清空缓存后,同一酒店房型立省两百。
但说到底,省的钱都是本该属于你的。
清理浏览器记录像在敌营搞破坏,跨平台比价堪比地下工作。
累不累?
当然累!
可比起当冤大头,宁肯多花十分钟斗智斗勇。
绝了!上周买猫粮就被杀熟。
自己账号显示158,用老妈手机登录同平台直接139。
气得当场卸载重装,领了张20元新人券。
现在学精了。
要买啥先开三个平台比价,再去评论区看暗号。
有人教在商品页停留别超30秒,否则判定“很想买”就涨价。
买个东西跟搞谍战似的。
亲测有效!
把某购物APP权限全关了,价格真比之前低。
就是推荐页变智障了,天天给我推拖拉机配件。
也好,总比被当肥羊宰强。
说到底还是憋屈。
省下的钱像捡回来的,本来就不该多收啊。
希望监管动真格吧,别总让消费者自己斗算法。